最近在读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写的《妥协社会》这本书。书中的观点对于当今的社会有些格格不入,像是有意在唱反调,却发人深思。
当我感到思绪迷乱的时候,我喜欢扭头看向窗外天空的最深处,仿佛云端星光里镌刻着能解开我心头迷思的答案。
在这时候,纷扰的思绪会翩然起舞,它们在我的脑海里推推搡搡,幻化出种种念头闪过我的心头。最终它们又会渐渐归于沉寂,乖巧地等待我的检视。
今天像是做了一场梦。
我时常会问自己,足球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最近每每和院长有交谈的机会,我们总会围绕着AI聊个不停。
他是真的对AI的前景感到无比憧憬和激动。
我也是。
今天终于又是久违的周日,遇上了晴朗的好天气。我带老婆去衡山路开展了久违的外拍活动——当然原本的初衷是去衡山坊的T12咖啡打卡品鉴。
今天我和院长、骁哥、若玉一起去了趟丹阳。
先是去了凤凰自行车工厂参观,再是去了一家眼镜店集体扫货。
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一趟快乐的旅程。
从老婆的日常吐槽里,能深刻感受到一家公司如果不能给员工以信任,如何能让这些打工人们自驱地解决问题呢!
另一方面,管理混乱以及领导层级的错位也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似乎都习以为常了。
今天是2023年3月31日,我和老婆的婚礼终于圆满举办了!
有的聊天记录找不回来了,我会感叹记忆的逝去。也有的聊天记录一直都在那儿,不免感叹这未逝去的记忆倒不如逝去呢。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下午我在一个群里发了几句关于性别平等/解放问题的看法,然后被一群女性网友围攻了。
我今天因为休息不足,确然有一些自我防御,但我想这些网友也的确有些过于激烈了。我的本意是想拿出一些想法来和大家分享或者探讨,但是却招致诸如“傲慢”、“活体宪法”、“高高在上”的指责。
早上起来,洗漱的时候我又在回想这段时间噩梦般的状态究竟是何以为之。
这般下意识的行为又让我想到了原因论和目的论的探讨。
我踢球的时候,真就是个闷罐。不仅自己不怎么出声,还很容易被队友的喊话影响到。
磨课的日常疑问:
- 为什么好像管理学都默认人要追求高绩效呢?答曰:个人多挣钱,组织能成功。
- 为什么一定要让组织成功呢?为什么挣很多钱就是好的呢?答曰:组织成功了,个人才能过得好。
- 那什么是好呢?什么是成功呢?
我现在似乎陷入了怀疑主义的泥淖。
今天早上7点半,老清老早地就被电话叫醒。
接起来一听,是源氏木语送家具的伙计。打来电话问我半小时后能不能来送昨天没装上车的四把椅子。
今天约了魏、汪和包出来吃涮羊肉。
坐在火车上,我正在发呆。“藏富于民”这个词突然蹦到我的脑海里。
里面的“富”究竟是指什么呢?是财富吗?财富又是什么呢?是钱吗?或许对,但或许又有些片面。
从事学习发展工作这几年,我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倾向,很多人对各类模型(不管是思维模型,还是解题的工具方法)表现出狂热的崇拜。
作为一款培训产品,今天我所了解的课程的确定位精准、内容详实、具备竞争力。但推动其诞生的需求所折射出的现象和问题,可能才是叫我犯文人穷酸刻薄病的根儿吧。
今天开会又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团队转型的定位和产品,我似乎显得有些太富有攻击性了,对于领导的思考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并向同事传递些负面信息。
我很知道对于一个《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认证讲师来说,这样的行为显得不那么“政治正确” ,但我想关键不在于我当下的选择,而在于我内心里真正渴望的东西。现在领导似乎也不太会用“你是7HABITS MASTER”这个论据来支撑“应该主动积极,采取行动”的论点了,因为他似乎也知道我的问题不在于如何现实解决问题,而在于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的源头。
这两天在B站上买了《钱理群说鲁迅》的在线课。尽管我从小生活在鲁迅故居、鲁迅公园和鲁迅纪念馆的边上,每年春秋游也不记得去了有多少次,但进入这门课程才可谓是真正意义上开始读鲁迅、理解鲁迅、学习鲁迅。
最近我常常在B站上看着别人发的有关理想、追梦的视频,兀自出神。
我不禁又向自己发问,能激发起我心底那团火焰的到底是什么事情?究竟什么事情会让我愿意奋不顾身不断地投入去做?
最近总在思考这三个问题:
- WHY这个命题在怎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有意义,or意义不会太大?
- 我真正的热情是什么?
- 在什么样的条件和场景下,我会全力以赴?
几天之内没日没夜看完了《天下长河》,现在我满脑子都是“海清河晏,黄河安澜”。
今天又在看知乎,看到了谈论中国人的集体性和外国人的多样性以及与教育的联结,心里不禁想“是呀,我也有这种感觉,我也想发表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