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模型崇拜
从事学习发展工作这几年,我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倾向,很多人对各类模型(不管是思维模型,还是解题的工具方法)表现出狂热的崇拜。
应当说,模型思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高级的思维模式,是我们人人都应该努力修习。通过对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形成一般规律,并用公式/图表等形式表达和传播,这可谓人类制霸地球的重要基础设施。我们这辈子也定然受过很多著名模型的恩惠,比如经济学的供需模型、营销学的4P理论、WHY-WHAT-HOW黄金圈思维、金字塔原理,还有数学物理中那些数不清的定理和公式等等。
然而,在传播者着力推广以及学习者接受使用的过程中,有那么一些地方似乎出现了偏差,最终演变为了模型崇拜。其显著特点在于,一有问题立刻想着套模型,而看到新模型则如获至宝。
模型崇拜者与我的常见对话是:“你能不能告诉我用什么模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事情有什么解法可以参考参考吗?”、“这个模型挺好的,我要收藏一下!”
从本质上来说,模型崇拜是拿来主义者在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幼稚病和懒病。他们会勤勤恳恳地收集和了解大量模型,妄图通过他人的思想结晶快速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或疑惑。但这其实只是在用战术上的努力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作为经验的抽象集合,模型表达的是在一定范畴内不同要素的连接方式。而模型崇拜者似乎只对作为表达形式的模型感兴趣,却从不花时间去推敲其想表达的各个要素的含义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这些才是这些模型给世人带来的重要价值。
如果要再究其根因,免不了就又要向我们的教育开炮。大多数人是在重应用、轻推敲的教育方式下长大的。譬如一些重要的数学公式,我们会面临无数种考察应用能力的方式,但很少会被要求清晰地阐释这个定理那个公式是为何而来、如何而来。久而久之,套公式、套模型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风气。
这也几乎蔓延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有几个学生写作文没有套过公式、套过范文?有多少人不曾沉迷于优惠券所带来的快乐?因为他们笃信“抢到优惠券=薅到羊毛≈赚了1个亿”的公式,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又有几个人在学车的时候学的不是“开到这条线就把方向盘打两圈,等前面看不到线了马上反方向打死”,而是想知道方向盘转向角度与轮胎转动幅度、车身转弯轨迹之间的关联?
而到了当今商业世界中,面对众多现实问题再寄希望于实用模型带来奇效就会造就“今天一窝蜂学华为,明天一窝蜂学阿里,后天一窝蜂躺平”的奇观了。
这导致的后果是颇为严重的。
如果一个人习惯了拿来即用,就会疏于推敲和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内涵,进而逐渐丧失把事物间的关联抽象概括出来的能力——也就成了一个只会用别人的模型,但自己没有模型的人。如此这般,只需用模型探出几个钩儿,他们便乖乖遵照行事了。
所以从这里面我们也能看到助长模型崇拜之风的另一个动因。
从模型传播者自身利益出发,强化模型的作用及其应用场景几乎是必然的选择。驾校教练只需要让你套公式考过驾考就行,却并不在意你是否真的掌握了驾驶技能;培训产品的设计者希望形成更好的传播效果,那么比起枯燥的概念和庞杂的实践,看上去简洁优美又高大上的模型自然是要放在宣传最显眼的地方的。但人们因此也就生活在充斥着各个模型的名字的世界中,却很少有机会去深入了解和探究。
那么对于模型崇拜,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我们定然不能因此就否定模型和模型思维。因为我们反对的不是模型本身,而是导致模型崇拜的拿来主义。因此我们要提倡的应当是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对于任何一个模型都应该从其范畴、要素、要素间关联等各个部分开展审慎地学习和思辨。在一知半解时,万万不敢声称“我知道的”、“我会的”,甚至直接就拿来用了。
这些也都是为了塑造自己的独立之人格和精神。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学习其他人的思维结晶,更要有自己建立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而这才能让我们真正自主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不是从属于任何人。